top of page

24|流域行動

吳瑪悧 X 龔卓軍 X 陳伯義  WU Mali X GONG Jow-Jiun X CHEN Po-I

「流域行動」展區透過2010-2012年由吳瑪悧及竹圍藝術工作室所倡議的《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》,與2019年迄今龔卓軍及陳伯義持續進行中的「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」、《地質紀念碑》計畫形成對話空間,結合2022年11月嘉義大埔「萬物議會」的舉辦,回首台灣環境藝術行動發展脈絡,重探河流與環境、物種、生態的多重關係,為未來的當代藝術開拓更廣闊的視野。

|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

吳瑪悧 WU Mali

2010-2012以及後續

《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》藉著多項連結社區資源的行動,探尋淡水竹圍地區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溪流,反思在快速城市發展過程中,土地破碎化、溪流也面目全非的問題,因而以「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」為名,期待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。

 

行動主要於2010-2012年間進行,並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的獎助。相關子計畫包括「樹梅坑溪的早餐會」、「我校門前有條溪」、「村落的形狀——流動博物館」、「社區劇場」等。2013 年獲得台新視覺藝術獎獎金後,由竹圍工作室結合社區生態達人,持續進行環境教育的推廣、發行社區報,協助推動成立「樹梅坑溪守護聯盟」。

|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

龔卓軍 GONG Jow-Jiun

2019-迄今

流經嘉義、台南兩縣市的曾文溪全長138公里,是整個流域的母親。上游自阿里山系的東水山、大埔、嘉南平原到台江出海,涵容四座水庫:曾文水庫、南化水庫、鏡面水庫和烏山頭水庫。2022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「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」,透過三年的踏查與調研,形成流域倡議的九大子計畫,企圖以藝術為方法,形成流域共同體的對話平台為目標,帶領民眾走入曾文溪的萬物生命。

|地質紀念碑—福山壩

陳伯義 Chen Po-I

2020

120 × 112cm & 120 × 120cm|藝術微噴

溪流是輸送水的通道,也是將山上砂石送往平原與河口的通道。

 

《地質紀念碑》就是將曾文溪上游的攔砂壩,自然與人為共築的大型雕塑。切鑿的混凝土塊面是水經年累月的雕琢,枯水期的溶解,豐水期的摩擦,是大自然的水力,是人為的力量,是時間與氣候的共同完成的作品。鄒人的土地之神阿給.瑪梅有伊(ak'emameoi),創造大地並掌管土地溪流,祂用水把不屬於大地的攔砂壩給消融,與自然融為一體。

 

這一座座橫亙溪谷的《地質紀念碑》,是自然給我們的啟示錄,見證阿給.瑪梅有伊的雕塑。

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 Wu Mali and Bamboo Curtain Studio

吳瑪悧,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。受前衛藝術的啟發,她擅於以藝術介入的方式,連結不同社群,開展文化行動。201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。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,向來關心文化藝術及生態環境議題,不只進行相關政策的倡議,也投身在行動實踐上。2021年分別獲頒台北市文化獎及新北市文化獎的特殊貢獻獎。

第十一屆視覺藝術獎|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展

龔卓軍 GONG Jow-Jiun

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,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,長期關注身體哲學、美學、現象學心理學,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。自2013年起展開展覽策畫工作,參與包括「我們是否工作過量」、「鬼魂的迴返」、「近未來的交陪」、「野根莖」、「妖氣都市」等展覽,為2022 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「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」總策展人。

第十六屆年度大獎|《近未來的交陪》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|龔卓軍及協同策展團隊陳伯義、陳宣誠、陳盈瑛、黃瓊瑩

陳伯義 Chen Po-I

1972年生於台灣嘉義,2018年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。從事過攝影教學及策展等工作,是2023年台南國際攝影節策展人,專長為攝影及洋工程,作品曾被台灣美術館、高雄市立美術館、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及歐洲攝影之家典藏,作品曾獲台新藝術獎與金鼎獎。

第十三屆年度入選獎|紅毛港遷村實錄—家

bottom of page